近日,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楚文化研究专家刘玉堂等人撰文称:在乐府诗歌《木兰辞》中,木兰是无姓的。民间以为木兰姓花,俗称“花木兰”。为突出其女性美,民间遂将“花”作为木兰姓。其实,木兰姓朱,西汉人,出生于今武汉市黄陂区姚集镇大城潭村。黄陂朱木兰,有文献、实物、口传三重证据。今黄州黄陂县北七十里,即隋木兰县。(7月25日《楚天都市报》)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华大地流传1000多年,可谓家喻户晓。前些年,有人声称“花木兰”是河南虞城人,也有人说是陕西延安人,还有安徽亳州人或山东曹县人等若干种说法。如今,居然又有专家语出惊人———花木兰不姓“花”而姓“朱”,是湖北武汉人。
这种说法具备多少科学性和可信度,有待于专家的评判,笔者不敢妄加评论。我想说的是,“花木兰”作为一个民间流传的近乎神话一般的人物,她姓什么、是哪里人很重要吗?
近年来,社会上兴起了一股非常奇特的学术考证之风,众多历史人物乃至一些虚无飘渺的神话传说人物和小说形象都被专家们一一拿来考证一番,而且,都考证出了很多个版本。比如,关于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人物慈禧太后的出生地,就有北京、安徽、内蒙古、浙江和山西等很多种“观点”。
更有甚者,前不久,山东师范大学杜贵晨教授通过研究认为,泰山是《西游记》中花果山的原型、孙悟空的“老家”。作为一部神魔鬼怪小说,小说中所描述的神通广大的天生石猴孙悟空,根本就是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一个人物,在现实中没有“原型”。一个虚无飘渺的神话人物,怎么会有现实中的“老家”呢?可笑至极。
我们很难相信,此类考证的热潮单纯是出于一种学术的热情。就事论事,“花木兰”是一个知名度相当高的“名人”,让这样一位家喻户晓的“名人”安家在某地,某地的知名度必然大大提高———借“名人”炒作地方知名度,这种心态早已是昭然若揭了。
在掺杂了太多哗众取宠色彩和功利性、地域性考量的学术心态支配下,传颂千年的女英雄“花木兰”就被考证为“朱木兰”了(未来说不定还会有“李木兰”、“王木兰”之说),属于整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木兰从军”的经典传奇,也被人为地披上了一层地域垄断化的外衣,令人叹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