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佳”是优、好的意思。
精锐的军队和快利的兵器,是残伤生灵的凶械,天下人无不厌恶之。有道德的仁人君子,以道辅国,无为服众,而不主张持佳兵利器强天下。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左”,是取坐,左边是向东方。东方属木,是草木逢春生长的一面。古人常说:“左青龙,” 是万物吉祥之意。 “右”,是西方,西方属金,是草木临秋凋零的一方。古人常说:“右白虎,”是万物凶杀之意。
以两臂言之,左臂谦让柔和为善其用力柔弱,不如右臂,以喻君子以道处事尚文。右臂强壮得力为恶,其用力刚健,强于左臂,喻小人处事尚武。
“恬淡”,是淡然之意。
有道德的仁人君子,坐时贵的是万物呈吉祥而有生气的左边。用兵则贵的是草木雕零而有杀气的右边。天下皆知兵不是吉祥之器,在不得已而用之。不能把用兵这件事看得太重要了。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
有道德的君子,因不得已而用兵。虽战胜敌人,但因杀人甚惨,故不以战胜为美。若把战胜当件美事,就是以杀人为乐,以残生为快。乐于杀人的人,不会深得民心,不能使天下人志愿归服。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则以丧礼处之。”
上古从朝廷至下民,大凡吉祥善事的行礼仪式均以左边为上,丧礼凶事均以右边为上。打了胜仗庆祝战绩,这是一件可贺的事,把上将军置之于右,是因为残杀生灵,扰害百姓,损兵折将之故,所以这里是按凶事丧礼的仪式处理的。
人有好生之德,君子仁人更有惜卒爱民之心,他们必然为此伤感悲痛。由于这个原因,战胜了才按丧礼的仪式处理。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大地是随从天道春夏秋冬四时运化而才有生长收藏之功。朝中大臣是服 从 君主的,妻子是随从丈夫的。地、妻、臣此三者均非主宰的倡导前行之道,皆是被支配者。太古之初,混元未破,恒常自然者,虽然微细而无具体名象可称,但为宇宙万象的主宰,谁也不敢把它当随从者任意支配。侯王倘若守道,四海自然宾服,天下自然太平。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甘露”:及时而甘美的雨露。
天地不相交,阴阳不相合,大旱大涝必作,飘风骤雨必至,天灾必来,万物必殃。天地交,阴阳合,必降甘露,滋润群生,五谷丰登,万民康乐。
在修养方面,人若清静无为,恬淡自然,无私无欲,心安理得,身内阴阳二气自然交会,百脉畅通,口内甘美之津液自然产生,滋润百骸。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天地间的自然万物形成之后,均要按事物的类别特征安名立字,提举纲纪与科条彰示于外,以其尊卑、高下、先后、主次的次序而定法度。这些纲纪、科条、法度、典章,不过是事物的形式之名而已。倘若以这些形式之名申张教令,是忘本逐末。不但不能大治,反而会扰乱事物之性及其真常之德。事物如失道离德,法度愈严明则愈乱。既知如此,应适可而止,不可专尚此名,而应遵守柔和的自然之道,避免危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之在天下,犹如大海一般,处于最下,无所不纳, 无所不容,千万条江河皆流注于它。有道的圣人像大海一样,天下万民无不愿归服于他。人若能心如明镜,性如大海,一念不起,则天地之气必然来聚,日月精华自然来会,自然气足神旺,益寿延年。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能知人之德才,察物之体性正邪是非者,只能算做睿智。而只有了解自己德才体性过失的人,才算明白。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能胜过别人的人,不过是强壮有力,只有能主宰和控制住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知足者富。”
体道返朴,方能澹泊自安,寡欲自守。只有知足知止,才能常感富裕满足。
“强行者有志。”
在正确的道路上,能坚持不懈,始终如一,逢千磨能自强不息,遇百难能顽强拼搏,这样才算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富贵是可居之地么?否!“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财货是可止之所么?否!“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然则究竟何处是长久之地,应止之所。唯独虚无之妙道,天地之正气,人伦之大德也。
“死而不亡者寿。
体道之士,正人君子以应天理为常德,以顺民情为心志,在心性上念念存诚而不妄。在言行上动止合义而不狂,为国效忠,于生灵有益,形体虽死,其功绩永不磨灭。如此可谓“死而不亡者寿”。
此章以自然之道,阐述了养生修炼过程的六步功法:
一、不可外露机智,追逐物情,而应时时检点素日的言行举止,是否违道失德,举心运念,是否有邪思妄为。
二、心地若动,一念不纯,持行敷衍,有一事不正,应立即改正,似同斩钢削铁。为降念定心,凝神、入静的主要功法。
三、修炼者必须看淡世情,视功名货利为身外之物,知足知止,身虽贫困,但性体不亏。
四、千磨不退志,百折不回心。固守勿失,坚强不屈,至死方休,久持不懈。
五、天上地下唯道独尊,大环宇内唯德最贵,唯有修道建德,复我本来的真本性才是应止之所,长居之地。
六,待成正果,与太虚同体,与造化同寿,与天地为一,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形质虽化,性体永存。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大道广泛流行,无所不至,无所不达,无所不遍。它可左可右,可上可下,可顺可逆,在方为方,在圆为圆,向无定向,形无定形,任其物性,顺其自然。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
它生化万物,创造世界而不推辞,作出巨大成就而不自以为有功,养育了万物而不加宰制。
“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之而不为这主。是名于大,是以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它不求名利,无私无欲,可称它为“小”,万物归附于它而它自不以为主。称它为“大”,由于他从来不自大,所以能成就其伟大。
第三十五章
“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大象”,即道,因道大无法比拟,故假借”大象”描述。
倘若能执守修持无与伦比的自然之道,天下的品物万类, “不言而善应,不招而自来”,无不宾服与归往。不仅一一归往与不相害,而且能平安康泰。
“ 乐与饵,过客止。”
利欲的美色、动听的音声、爽口的厚味、香鼻的肴馔,不过只能引人注其耳目,快利口鼻,犹如过客暂且逗留一时。
“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唯有纯粹、素朴、清静、无为的自然之道,虽淡而无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但它的功能及作用是无与伦比的,任何事物是达不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