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台湾新电影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生于广东梅县,是客家人。1948年移居台湾。1972年毕业于台湾“国立艺专”影剧科。1974年从影。次年任李行场记、助理,当过副导演、编剧、演员。1975年起从事编剧工作,编有《桃花女斗周公》、《早安台北》、《我踏浪而来》等电影剧本。1980年首导《就是溜溜的她》、《风儿踢踏踩》(1981)成名。
姓名:侯孝贤
出生日:1947年4月8日
星座:白羊座
性别:男
血型:未知
地区:中国
出生省:广东
出生市:梅县
身份:艺术家
台湾电影编剧,导演。广东梅县人。1972年毕业于台湾板桥国立艺专影剧科。次年任李行的场记、助理。1975年起从事编剧工作,编有《桃花女斗周公》、《早安台北》、《我踏浪而来》等电影剧本。1980年首次自编自导了喜剧片《就是溜溜的她》和《风儿踢踏踩》。1982年编导的《在那河畔青草青》引起影坛的广泛重视。此后他编剧或编导的影片大部分在各种评奖活动中获奖。如《小毕的故事》( 获第二十届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 、《冬冬的假期》(获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最佳剧情片奖)、《童年往事》(获第二十二届金马奖最佳剧本奖、第三十六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国际评论奖和1987年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恋恋风尘》(获1987年葡萄牙特罗伊亚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尼罗河女儿》(获1987年意大利都灵国际电影节特别评审奖)、《悲情城市》(获1989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大奖)、《戏梦人生》(获1993年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奖)。
《就是溜溜的她》,侯孝贤的第一部电影。即使作为一个大师,第一部拍当时最流行的琼瑶电影也是无可厚非的,何况,它也依已经稀带着些侯孝贤电影的影子了。比如,美丽的乡村景色,在凤飞飞的背后若隐若现;比如,健康淳朴的乡村生活,和台北的嘈杂功利。而这些,我们在《恋恋风尘》中都可以更清楚得看到。影片的一大特点就是大量的音乐,几乎是从头唱到尾。如果说乡村美景可能是侯孝贤的无意识,但音乐绝对是量身定做,在片头可以看到齐秦那个名字。凤飞飞和钟镇涛的对唱俏皮而悦耳,似乎还带着八十年代的芬芳。凤飞飞大名在外,钟镇涛却是让人惊喜,因为除了《只要你过的比我好》,实在没听过他唱什么歌了,但是想想阿B也是当年大名鼎鼎的温拿乐队一员,也就不足为奇了。
还有让人意外的是凤飞飞的形象,虽然八十年代的时髦装束在现在看来已经太土,但是其回归乡村时的健康形象却让人眼前一亮。那个法国回来得马谦,熟悉的样子,但始终想不起在哪部电影里看到过了。
至于琼瑶电影的剧情,就不必苛求了。《就是溜溜的她》里面没有变态婆婆,没有第三者,没有哭天抢地,有的是美女,是俊郎的阿B,是乡村美景,而且给了个童话般的大团圆结局,那么看着画面上最后的“恭喜发财”四字,我们还能有什么部满足呢?
《风儿踢踏踩》是侯孝贤第二部电影,收录于琼瑶原著电影系列,但在我看来,侯孝贤确实已经脱离了琼瑶式的情爱,拥有了很多自己的特色。
侯孝贤“风冬童恋”系列的乡村特色在这部电影愈加明显。影片除了台北这个都市之外,大量的情节都发生在澎湖和鹿谷两处乡村。相比于《就是溜溜的她》中城市正试图影响着乡村(修筑道路的矛盾),在《风儿踢踏踩》中乡村已经正式拥有了公共汽车。但是乡村空间的缩小并没有让侯孝贤减少对乡村美景的描绘。同样的,影片最美的部分还是钟镇涛和凤飞飞鹿谷的相处。没想到当今网友见面的情节,在遥遥的八十年代侯孝贤就已经向我们展示了。而乡间乐趣中侯孝贤也给我们留下了一段经典有趣的求婚:
顾:你有假牙没有
萧:什...什么
顾:你有没有假牙
萧:假牙?
顾:我妈说过,讨老婆一定要讨一个牙齿健全的
萧:我只知道买牛买羊,一定要挑那个牙齿好的
顾:对,道理是相同的嘛。我想结婚,可是这么多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对象,我觉得你很合适
萧:你在求婚啊
顾:是啊,我想请你嫁给我,我说的是真话,不是开玩笑的,因为我早晚会向你开口,倒不如现在就开口,因为早开口有早开口的好处啊
萧:什么好处
顾:你会优先考虑我,而且我也不必费神再去谈恋爱,因为谈恋爱的结果,还是要结婚嘛
萧:如果那天你来找我,发现我很丑的话,你也会开口啊?
顾:会啊,我考虑过,只要不是丑的太离谱就可以了……
八十年代的电影让我倾心的很大原因是因为它的清新淳朴,似乎那个时代的人们总是那么单纯可爱,《风儿踢踏踩》中也是这样。那个《就是溜溜的她》中的马谦依然出现了,依然是个失败者,但是也并没有什么琼瑶式的哀伤;凤飞飞饰演的萧幸慧古灵精怪,总是有点犹豫不决,但是形象健康,尤其喜欢她爽朗的笑声;钟镇涛饰演的顾金台虽然形象过于完美,追求萧幸慧时在楼下大声呼喊她的名字,让人莞尔。
电影的情节相比一般的琼瑶剧,已经复杂了很多,甚至留下了一个相当于开放式的结尾ref=‘http://www.hudong.com/uploads/17/11585026245022000000128812.jpg‘ target=‘_blank‘>欧洲的飞机。虽然留下了承诺,可是结局是什么我们还是不知道……
到现在,除了《儿子的大玩偶》,侯孝贤早期的作品基本都已经看罢,风冬童恋自是让我痴迷,而他的两部早期琼瑶片也没有让人失望。
两首老歌:
就是溜溜的她
那边有只小黄莺儿 飞不停唉呀飞不停
歌儿婉转入云霄 挂上了小月牙儿
呀小小黄莺儿我要问你 说的是什么话
呀说呀说的可是回答 就是溜溜的她
你的叫声 赞美出神入化 就是溜溜的她
那边有只小黄莺儿 唱不停哎呀唱不停
说的花而多含笑 朵朵嚒像彩霞呀
小小黄莺儿我要问你唱地是什么歌
呀唱呀唱的可是回答 就是溜溜的她
你的歌声中赞美出神入化 就是溜溜的她
云儿飞呀飞
知了爬上了窗儿外
小小黄骊鸟儿多可爱
踏着风儿走过来
踩着云儿走过来
敲敲门儿问一问
我的朋友在不在
春天的脚步姗姗来
快来踢踏踩
年轻的朋友踢踏踩
世界也充满爱
早年生涯(1947-1966)
1947年年8月四个月大的侯孝贤随全家迁台,本想客居几年却由于政治原因无法回归故土。一家人辗转几地之后定居于高雄凤山,从国小到当兵之前的侯孝贤便是成长于凤山眷区,父母亲和祖母在这期间相继过世——这段故事在1985年的《童年往事》中有提及。
作为边缘地带的台湾,在两岸对立的时局背景下,当时存在着原住民文化、明清迁台的闽南文化、日本殖民文化以及大陆移民文化,它们相互交织影响,造成了既不同于大陆也不同于香港的独特地缘文化。侯孝贤从小就喜欢看例如武侠在内小说,尤其喜欢看皮影戏和布袋戏,耳濡目染的影响使得侯孝贤在后来拍了《戏梦人生》,童年的他也曾用假票蒙混进电影院去看戏,由此和电影结缘。
从影之前(1966-1973)
在参加全国大专联考失利后,1966年侯孝贤和多数台湾年轻人一样入伍服兵役,在这期间他看了一部英国影片《十字路口》,感触之余决心用十年的时间进入电影界。
1969年,侯孝贤从军中退役,并且以第一志愿进入了当时的国立艺专电影科就读(现已改制成国立艺术学院)。1972年,侯孝贤顺利从学校毕业,这一年,他25岁。毕业后的侯孝贤却没能进入电影界,在八九个月时间里只能做一份电子计算机推销员的工作,在游晃了一年之后,1973年,恰好李行导演要找场记,学校教师便推荐了侯孝贤,于是参与了李行导演的《心有千千结》的拍摄,这是他第一次正式接触电影的制作,他是场记。自此,侯孝贤正式踏足电影界师从李行导演,担任场记、助理导演,并从事编剧。
初出茅庐(1973-1982)
1975年后编写了电影剧本《桃花女斗周公》、《早安台北》等。1979年后担任《我踏浪而来》等影片的编剧和副导演。从此便开始踏入电影圈,最初是以编剧开始逐渐让台湾民众接触并喜欢的,从1979年的《秋莲》、1980年的《天凉好个秋》直到1985年的《青梅竹马》和《童年往事》。其中1973的《小毕的故事》曾获得第二十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和最佳改编剧本奖。
1981年侯孝贤拍出第一部长片《就是溜溜的她》,他独树一帜,大胆运用长镜头而造就出的独特视觉风格,后来成了侯孝贤电影的标记。1982年他又拍出了《在那河畔青草青》。1983年的他拍摄技术日臻完善,作品《风柜来的人》所呈现的是一个平静、悠闲的渔村景象,主人公阿清和同伴们成天无所事事,他们看白戏、赌博、逞勇斗狠。终于有一次,他们因为闹事闹得太厉害,被警方惩戒,于是结伴离开风柜——这个澎湖列岛中的一个小岛,他们栖息的家,来到了光怪陆离的高雄,一切都变了,他们对这个城市感到芒然,陌生,焦虑和恐惧。在两种生活状态的切换中,侯孝贤的想传达的心绪是不言而喻的。同年他拍摄了《儿子的大玩偶》,这是我最初接触侯孝贤导演的电影,是的,不是《悲情城市》,不是《恋恋风尘》,而是这部悄然揭示父爱的电影:小乡镇失业青年坤树为了养家糊口,替电影院做“三明治广告人”。他化装成小丑,身前身后挂着厚厚的广告牌,在烈日酷暑的街头游走、宣传。可是当坤树去掉化装的油彩时,小儿子竟不认识父亲了,被吓得哭闹起来。他无奈只好再化装成小丑,以赢得儿子的欢心。当周围的人会意微笑时,我却不得不拭去弥漫在眼前的泪雾,想起了自己那曾被我当马骑的父亲。
起步(1982-1984)
作为侯孝贤电影创作的一个割裂点,《风柜来的人》之前和之后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侯孝贤。从第一个镜头开始,侯孝贤便宣告了自己的改变,质朴无华的演员、追忆逝去的时光、青春的宣泄与迷茫。和结尾一样,在罗大佑和李宗盛的歌声之外Vivaldi的《TheFourSeason》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按侯孝贤本人说法,通过《风柜来的人》是获得了对电影的“重新认识,感觉那是另一种语言”。尽管后来人们评论说影片几乎就是在实践安德烈·巴赞的写实理论,而采用的又是让·雷诺阿一向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摄影机摆设方法。
《风柜来的人》和《儿子的大玩偶》也奠定了侯孝贤的叙事风格:就像是一个旁观者,偶尔娓娓道来,偶尔沉默不语,平静的用他的长镜头展开充满着中国山水画留白的无尽画面,而画面里的台湾小城镇,衣着朴素的青涩少年,年迈老朽的台湾阿公...一切的一切都让观众在静观在这种简约的镜头下,深深地感到一种情感和意象的延伸。
往事(1984-1986)
1985年,侯孝贤筹划拍摄了半自传体的电影《童年往事》,这部电影被影评人认为是其早期作品的代表作,而在大多数的看众眼里,它所传递的那种悠悠的成长之旅实在是赚人热泪。电影的一开始就是他自己的声音,讲述着家族的迁徙,从梅县到台湾凤山,静谧的固定镜头,拍着他幼时的家,和家的中心—父亲。而后镜头带到老奶奶用她温柔的声音喊着“阿孝咕!”——就是侯孝贤,打字幕的时候,忽然发现它的英文片名“Thetimetoliveandthetimetodie”,这大概就是《童年往事》所表达的意念吧!所有人都对电影中的三个记录死亡的镜头印象深刻:记从父亲死亡时全家人的伤痛,到母亲死亡时的儿子肃穆沉默,最后老奶奶的死亡,已变成仅有旁白的自述。在《童年往事》的尾段,侯孝贤用了旁白去忆述婆婆之死:“看到婆婆的手有蚂蚁在爬,才发现她可能死去多时……”,仿佛惋惜多于悲怆的旁白让整个画面忽然弥漫开一种淡淡的离愁,有人说,侯孝贤作品是浪漫的,诗化的。那么《童年往事》恰是这种说法最自然的注角。
联系《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恋恋风尘》这三部作品的一个关键词是:往事。作为侯孝贤、朱天文、吴念真三人各自对应的一部分或者说大部分真切的成长记忆与体验,它们无可避免地有其特殊之处。
《冬冬的假期》的真正出发点是由朱天文孩时点滴零散回忆触发,再以侯孝贤电影散文般的笔触一一展现出来。故事原本是朱天文《炎夏之都》里的一篇《安安的假期》,作为一部不折不扣的儿童电影,影片折射出来的孩童与成人间的距离,被影像巧妙地缩小了,通过孩童的目光来注视成年人的世界,在目光中写下了成长的注脚,同时又能让成人世界的纷纭无奈晓于孩童的目光所察中。
它的自然、流畅和写实的风格,带给我们几乎都曾拥有过的生活体验。——张昌彦
作为许鞍华等导演心水的十大电影以及各类最佳华语电影排行榜上的常客,《童年往事》承载的东西太多,已不是“最好”二字可以形容概括得尽。父亲、母亲、祖母的相继离去,生与死的纠葛,由童年到少年,由个人到家庭,再由家庭到时代,来自于侯孝贤个人成长体验这部《童年往事》,在带着自传性质之余令无数观者发自内心为之动容。
继《风柜来的人》和《冬冬的假期》在法国南特影展获奖并引起国际关注,突破阻扰的《童年往事》参加了1985年柏林国际电影节并且获得了国际影评人奖以及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非、欧、美洲最佳影片奖。
这些死亡,这些记忆,由于有了一层时代变动的背景,已然超越无关紧要的个人乡愁民国四十七年台海空战、陈诚之逝、随时准备返回返大陆的祖母等描写,无论是伏笔或明言,皆与片中的情节汇集一流,使得《童年往事》的记忆成为时代的记忆、民族的记忆。——陈国富
按照小野的说法,《恋恋风尘》原本要找陈国富来拍摄,结果被他拒绝。获得1987年法国南特影展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的《恋恋风尘》是了解侯孝贤作品拍摄风格和电影美学的一个绝佳入口。
在《侯孝贤画像》里作为编剧的吴念真曾笑着埋怨说他那感天动地的初恋故事在《恋恋风尘》如何被侯孝贤“修改蹂躏”。相恋于乡间,分手于都市,一片山水青苍中,《恋恋风尘》里的爱情就和陈明章的吉他声一样太容易淹没在轰轰烈烈的岁月里或是纷繁嘈杂的生命中。
尝试(1986-1989)
1985年,侯孝贤筹划拍摄了半自传体的电影《童年往事》,这部电影被影评人认为是其早期作品的代表作,而在大多数的看众眼里,它所传递的那种悠悠的成长之旅实在是赚人热泪。电影的一开始就是他自己的声音,讲述着家族的迁徙,从梅县到台湾凤山,静谧的固定镜头,拍着他幼时的家,和家的中心—父亲。而后镜头带到老奶奶用她温柔的声音喊着“阿孝咕!”——就是侯孝贤,打字幕的时候,忽然发现它的英文片名“Thetimetoliveandthetimetodie”,这大概就是《童年往事》所表达的意念吧!所有人都对电影中的三个记录死亡的镜头印象深刻:记从父亲死亡时全家人的伤痛,到母亲死亡时的儿子肃穆沉默,最后老奶奶的死亡,已变成仅有旁白的自述。在《童年往事》的尾段,侯孝贤用了旁白去忆述婆婆之死:“看到婆婆的手有蚂蚁在爬,才发现她可能死去多时……”,仿佛惋惜多于悲怆的旁白让整个画面忽然弥漫开一种淡淡的离愁,有人说,侯孝贤作品是浪漫的,诗化的。那么《童年往事》恰是这种说法最自然的注角。
侯孝贤早期作品,不仅成功地在美学上营造出一种“视觉真实感”,同时也透过人物角色与空间的选择、情节故事的安排等等,记录台湾的“成长过程”。前者是美学感受,后者则是在特定历史时空下人民生活的处境与社会关系;前者诉诸于观众的注视,后者则是突显观众所处的社会位置。在长镜头的铺设下,观众遥远的关注着这个社会,却分明近距离的感受到了一种浓重的情感积淀——画面上朴素的村庄、生动的田野和规矩的人们在一种早已预设好了的生活轨道上点缀着时空,而故事往往就发生在这样的岁月和地点。我们在侯孝贤的电影里,看到的是自己幼年时候玩耍过的游戏,蹲在门口等大人回来的经验,吃到一根雪糕的喜悦……这些琐碎的、平淡的,似乎只会吸引小孩子的情节累积起来,偏偏构成了一部一部感动了整个电影院的作品。如果说侯孝贤试图通过镜头说服看众的感动,或者说,不是侯孝贤打动了看众的心,真正打动我们的正是我们自己。
1987年的《尼罗河的女儿》让侯孝贤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批评:镜头长度比《在那河畔青草青》长了许多,而且不用分镜,改用数个静止长镜头,这让很多曾经欣赏长镜头风格的人对这庸长得让人一头雾水的“侯式”镜头表示怀疑,尽管在这部电影中,侯孝贤试图表现的是隐藏在台北霓虹灯下种种不健康的都市文化的忧思,但过分长镜头的铺设让人产生郁闷,无聊的感受。在《尼罗河女儿》中,角色被枪杀,是突如其来的一枪,然后死亡,事前绝无任何铺排,绝无用任何方法令观众的情绪慢慢酝酿,尽管侯孝贤认为刻意安排正代表了欠缺自然,然而却无法让人承受。对于众人善意或挑衅的批评声,侯孝贤照单全收,然而他却比平常更沉默了。同年的《恋恋风尘》却一扫《尼罗河女儿》里晦涩难懂的镜头含意,出现在观众视线里的是一个平凡真实的爱情故事,一段平添自然的人生历程。男主角到金门当兵,发生兵变,女主角与每天来送信的邮差结婚。这本来可以一句话就说完的事,却实实在在揪着看众的心长达102分钟。每个人都试图通过电影找寻当年自己的影子,每个人都知道这段爱情的结束不是谁的过错,可依然会在阿远回乡时,跟随他的目光眺望远方的山,然后不知不觉的发现自己已经泪落沾巾。
历史(1989-1995)
沉寂了2年之后,他终于向世人展示了他超才华的颠峰之作——《悲情城市》。他成功的完成了从关注台湾民生成长过程到关注社会历史问题的一个自然的淡入淡出。但是,“人”,依然是侯孝贤永远关注的。说到《悲情城市》,我相信有太多的人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欣赏它和品味它,电影中的许多镜头已经成为耳熟能详的经典。《悲情城市》的优美及苦涩让所有看过的人都无法释怀。这是一部以历史事件为背景的大制作,依旧是把摄影机不远不近不离不弃的摆在画面的一侧,依旧是漫不经心事不关己的画外音,依旧是温情脉脉柔和生动的光晕,太熟悉了,每个人都在心底说,还是侯孝贤啊!《悲情城市》里的悲情来自于电影里文清和宽美在时空边缘苦苦维系的爱情,来自于宽容和大家情绪激昂,慷慨高歌《流亡三部曲》,也来自于“你们要尊严的活着,父亲虽死于狱中,但请相信,父亲无罪。”的遗书,来自于一切一切在历史背景下被践踏,被忽略的人性尊严。《悲情城市》为台湾人长期心中的禁忌与恐惧,作了最伤痛的回忆,片中无论是陈仪所代表的官方叙事,还是宽美的日记,都是让观众看到所谓台湾光复的历史叙事原来是如此的充满断裂,充满悲情。而侯孝贤自己在接受采访时则说:“这部电影想要抓住的感觉,与其说是尝试要为这几十年来的台湾历史进行注解,其实是更像把一首台语老歌给唱出来,歌词简单,情感直接,但唱的人和听的人都会在歌声中找到自己寄托的空间、非关逃避,而只见人的韧性。”。
1993年的侯孝贤悄然的推出了他的新作《戏梦人生》,这是一部记实性的电影,纪录了台湾处于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布袋戏艺术大师李天禄坎坷的一生;侯孝贤在通过当事人的亲身忆述及导演重塑的处理场面,造成一个时空穿梭交替、多重视点的李天禄回忆录;再度呈现了被历史无情压抑的人的悲哀。为贴切地呈现这位根植台湾本土的艺术家半生的生活经历,侯孝贤独放弃特写效果,就是要避免蒙太奇对观众视角的蓄意操纵,而试图把观众推在任何一个特定的视角之外,使观众与人物的内心世界相隔离,以平实静观的态度来捕获一个个非戏剧性的日常活动片断。“生活本身就是历史”这就是侯孝贤信奉的观念。这部电影的配乐也也非常特别,采用了台湾本土的月琴取代了传统的吉它,月琴一拨,那些来自乡野民间的歌谣就通过那些质朴的嗓子吟哦出来,然而转瞬间,又飘散在喧嚷的人潮或带着泥土味的空气里。像极了侯孝贤的电影风格——不管有多少的痛楚与感怀,镜头一转便是满目的绿水青山。
1995年,侯孝贤延续了他的长镜头风格,但放弃了静止镜头的泰然自若,取而带之了上下摇晃的动感效果,在当时让很多熟悉他的影迷都大觉意外。《好男好女》所描述的爱情也分明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当少女蒋碧玉认识钟浩东的时候才十六七岁,那时蒋是个少女护士,钟则因为用功过度而犯了轻微的神经质住院,他们常在一起说话,那时的钟港东有强烈的国家意识,还说他是要革命的人,不能结婚,蒋碧玉总是听着他说,对他宏大的理想,浪漫的祖国意识,都存着模糊的尊敬,心里想着即使不结婚也好,默默的决定跟着他。这一跟就是一辈子的事...《好男好女》、《戏梦人生》和《悲情城市》,这三部连续推出,反映不同时代背景的电影,成为了台湾的“悲情三部曲”。也是侯孝贤中期创作的显著特色:直接与台湾过去的历史对话,叙事的时间轴不再单一,采用不同时空交错处理。
《悲情城市》、《戏梦人生》、《好男好女》这三部作品的时代背景贯穿着台湾在20世纪的苦难命运,以不同的视角来看一段段的大历史,这里面既包括知识分子、民间艺人还有普通百姓。而正是通过这个台湾三部曲(或称悲情三部曲),侯孝贤确立了他在国际范围内的稳健地位。
作为编剧的朱天文为《悲情城市》写过很多的文字,除了名篇“《悲情城市》十三问”——那是解读影片的绝佳文字,在影片获得1989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金狮奖时,她也写下了感慨文字。她说《悲情城市》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首先要感谢的是詹宏志,然后才是其他人。而闻获消息,在威尼斯的匈牙利旅馆里,同为编剧之一的吴念真无法抑制地哭了:
“紧紧抱住侯孝贤,不愿使眼泪被人看见而至久久埋在侯孝贤肩上不能抬起头”。
侯孝贤创作《悲情城市》的灵感来自一曲《港都夜雨》(注:港都指的即为基隆),另一种说法则是最早的感觉来自于由洪荣宏翻唱、粱弘志重编《悲情的城市》——而可以肯定的说侯孝贤用他动人的长镜头和诗意的节奏抓住了那个混乱大时代的精髓。
《戏梦人生》讲述的是台湾布袋戏大师李天禄坎坷又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它散发着浓厚乡土气息,同时又饱含着深切情感。影片原声音乐非常出色,特邀打造配乐之一的詹宏达是正是侯的好朋友詹宏志的弟弟。影片获得了1993年戛纳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会特别奖之外,尽管在后来人们发现那一大部分原因应该归功于伊朗人阿巴斯,他是那届电影节的评委之一,同时也是侯孝贤的忠实拥护者。《戏梦人生》被认为是90年代侯孝贤最具实力的一部影片,同时也是苏姗.桑塔格90年代十部最佳电影之一,另一部同样入选、出自侯孝贤的是《南国再见,南国》。苏姗·桑塔格评价说“ThePuppetmaster(HouHsiao-hsien,1993)Setinthe‘30sand‘40s,TheTaiwanesedirectorisjustasmarvelousaseveryonesays。”
《好男好女》的原著来自蓝博洲的《幌马车之歌》,该原著同时也影响了《悲情城市》。最早构思中《好男好女》是名叫《浦岛太郎》(《从前从前有个浦岛太郎》),通过日本浦岛太郎的故事,讲述一名政治犯在白色恐怖时被抓入监狱,后在80年代出来面对现代物质化台湾社会的命运。
作为台湾历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影片,侯孝贤采取了三个不同时空的交错组合,而在之前这是不可以想象的,甚至出现了以梁静为代表的现代年轻人,这似乎也预示了之后在他身上将要发生的改变。《好男好女》描述的白色恐怖时期,与《戏梦人生》里的日据时代、《悲情城市》的光复期间组成了完整台湾近代史篇章。
转变(1996-2001)
1998年的《海上花》是一部华丽而颓废的作品,据说整个妓院在台湾建景拍成,美工为了找能体现生活痕迹的“没用的东西”还特别煞费苦心。《海上花》,上海花,是一朵朵在上海英租界讨生活的名妓花,只可惜,她们被深锁在花房,只能白白地等待最美的花期过了,尽管是招来迎往、万般宠爱,却还是一身孑然;华丽,但颓废。实在是无法想象,台湾的侯孝贤拍起老上海的故事,竟可以这么平稳而内敛。又据说,侯孝贤在回答记者关于《海上花》时空局限时的回答是:“……用冷静客观的角度去看那些妓女们的生活,所以我故意不拍外景,因为她们困顿在这一个situation里面,跑不掉。其实每个人都是,他们出生来到这个社会就跑不掉。”这样的断言,实在是很酷。
听说侯孝贤又在筹划他的新电影《千禧曼波》:全片分为“五百万的恋情”、“爱到昨天停止”等7段剧情,每段将剪辑3分钟片段在网上先行播放,让网友提出回应与质疑,并以此为题材继续发展新的故事,如此的枝干绵延将可无限延展,传统电影的框架因此将被彻底打破。想到侯孝贤也可以这样前卫,笑容早就挂在了嘴角。
侯孝贤从《南国再见,南国》开始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能入选手册的年度十佳,《南国》一片同时入选90年代十佳影片。
在侯孝贤身上,我看到一种很纯洁的叙述方式,这是用另外一种眼光来看世界,这是让我感到最震惊和最受触动的,通过他的电影,我更好地看到我们这个世界,看到了我自己。——让-米歇尔·付东
导演作品
红气球的旅行 (2007)
聂隐娘 (2007)
每人一部电影 (2007)
盛世里的工匠技艺 (2006)
最好的时光 (2005)
咖啡时光 (2003)
千禧曼波之蔷薇的名字 (2001)
海上花 (1998)
再见南国,再见 (1996)
好男好女 (1995)
戏梦人生 (1993)
悲情城市 (1989)
尼罗河女儿 (1987)
恋恋风尘 (1986)
童年往事 (1985)
冬冬的假期 (1984)
儿子的大玩偶 (1983)
风柜来的人 (1983)
在那河畔青草青 (1983)
风儿踢踏踩 (1981)
就是溜溜的她 (1980)
编剧作品
红气球的旅行 (2007)
最好的时光 (2005)
咖啡时光 (2003)
去年冬天 (1995)
童年往事(1985)
青梅竹马 (1985)
冬冬的假期(1984)
油麻菜籽 (1983)
在那河畔青草青(1983)
小毕的故事 (1983)
俏入彩蝶飞飞飞 (1982)
早安台北 (1979)
翠湖寒(1976)
制片人作品
第36个故事(2010)
爱丽丝的镜子 (2005)
命带追逐 (2000)
去年冬天 (1995)
多桑 (1994)
少年吔,安啦! (1992)
大红灯笼高高挂 (1991)
小毕的故事 (1983)
演员作品
盛世里的工匠技艺 (2006)Métro Lumière: Hou Hsiao-Hsien à la rencontre de Yasujirô Ozu (2004)
侯孝贤画像 (1997)
男生女相:中国电影之性别 (1996)
没有太阳的日子 (1990)
老娘够骚 (1986)
青梅竹马 (1985)
歌手
1997年法国导演阿萨亚斯向侯孝贤致敬的记录片《侯孝贤画像》结尾,侯孝贤在卡拉OK厅里接连唱了几首歌。作为生平一大爱好,在1986年侯孝贤就出过一张名叫《太阳》的闽南语演唱专辑——当然也是他唯一一张演唱专辑,不过按捺不住唱歌的热情,1992年他还和林强演唱过影片《少年也,安啦》里一曲《无声的所在》,1993年《戏梦人生》里的《港边惜别》,在1995年的《好男好女》中则和伊能静一起献唱山歌。
社会活动
2000年侯孝贤创立了戏弄电影网,以交互式电影带动网友参与创作的风气,并提供创作机会给青年学生,整合了多方的资源,让创作者与观赏者有了一个不同以往的交流媒介。2002年,侯孝贤与当代重要电影工作者及电影相关人士成立台湾电影文化协会,以促进影像艺术文化交流、整合影像创作资源为目的,并将定期举办电影相关教育训练及活动,培育影像创作人才,透过影像来持续推展文化与教育活动。2002年11月,侯孝贤以台湾电影协会理事长的身份,接受台北市文化局委托,将前美国大使官邸打造成一个电影文化的空间。
——朋友侯孝贤
就在我沉迷在对侯孝贤电影的追忆和憧憬时,却发现记录片里的侯孝贤已施施然跟好朋友唱卡拉OK了,剩下吴念真出来现身说法,抱怨他感天动地的初恋故事《恋恋风尘》如何被侯孝贤“蹂躏”“摧残”;朱天文如何把他童年的记忆写成《冬冬的假期》。
当初,吴念真与罗大佑合写《一样的月光》的时候,还未曾想过他会成为侯孝贤最好的拍档。吴念真的电影‘多桑’两字,是‘父亲’的日语叫法。深受侯孝贤电影风格的影响,吴念真的电影,在呈现了父权的影响外,同时诉说了一段难分对错,令人动容的父子情。《恋恋风尘》讲述的是吴念真自己的初恋爱,《恋恋风尘》海报以男女主角穿着高中制服,散步在火车铁轨上为主要画面,少年时期纯情甜美的爱跃然纸上,每次看到这张收藏多年的海报时,总是心存感激,感谢侯孝贤和吴念真的合作,让所有的人坠入电影里的昏黄画面,掉入那初恋时青涩淡淡的哀愁之中。朱天文则是典型的女性代表,她习惯了在小说中描述的都会颓废或戏剧性的情感交迭,作为和读者精神上的约会。然而没想到她的作品被演绎成侯孝贤影像里的一个个静止的长镜头时,会是那么感人,侯孝贤电影叙事的不连续性与不相关性,在《冬冬的假期》里得当了充分的体现,而朱天文用一段段的小故事,堆叠出整部影片,让观众自然而然的融入电影之中,这部电影的大获好评价,确定了朱天文和侯孝贤的老友关系。正如朱天文说的:“不苦相、不愤世,只是一心去做一件自己很愿意做的事。常常会跌倒,一会儿又爬起,兴高采烈地上路。”而她,他和他就会在这路上紧紧相随。
——大饼侯孝贤
当年还是《青梅竹马》男主角的侯孝贤则是由于面如满月,故得艺名曰“侯大饼”,PizzaHou。
在一个介绍侯孝贤的地方,看到了上面这句话,忍俊不禁。想起他在记录片里会没缘故的摸摸孩童的头,笑容可掬,那张脸果然很是大饼。继而看到他和高捷在KTV里放声高歌,谁能想象这样一个可爱的人,会拍出《悲情城市》这样有着无尽压抑,处处悲情的电影,据说当初《悲情城市》创作冲动最早就是来自一曲名为《港都夜雨》的音乐里的萨克斯克斯风节奏,心中很有感触,“想把台湾歌那种江湖气、艳情、浪漫,带点土流氓和日本味,又充满血气方刚的味道拍出来。”(侯孝贤语),更没想到的是侯孝贤也有浑厚苍劲的嗓音,唱起电影《多桑》的主题歌,陶醉和投入的迷起眼睛的感觉很温馨。但别以为他会是个超级怀旧派,他最近堂而皇之的做起了网站——戏弄电影网,大凡去过该网站的都会有新奇的感觉,网站上大块的布局、鲜艳的色调、前卫的叙述,精致的短文...都让人爱不释手。然而侯孝贤德跟网络第一次亲密接触,是98年《海上花》有了网站,他才开始有了那么一点点概念,想不到两年时间,他已经深谙此道了。无怪乎擅长长镜头制作的他现在声称:“电影需要近距离地去观察!”
2000年的春末,我独自窝在狭小的工作室里,看一部记录片——《侯孝贤画像》(HHH:PortraitofHouHsiaoHsien,台/法,1997)。当看到侯孝贤自在自得的嚼槟榔、吃地摊、喝老人茶唱卡拉OK的同时,我随着侯孝贤在片尾不由自主的大喊一声——“爽”!
侯孝贤于1970年代踏入影坛之际,正值台湾流行言情电影,在此种类型中,长焦镜头的运用较为广泛。因为制作成本不高,大多实景拍摄,长焦镜头可以使摄影机从远处长时间拍摄人物的谈话场面。侯孝贤的美学风格在相当大程度上,便是长焦镜头的美学。侯孝贤倾向于实景拍摄、选用业余演员,加上对日常生活琐处的高度关注,使他把角色与背景,动作与环境放到同等重要的程度上。侯孝贤镜头画面的构图往往显得较为拥塞,但那是他精心组织的结果,以便突出人物行为或置景中的微小细节,这会丰富他故事的展开。侯孝贤通常使用75mm-150mm的长焦镜头,与他的大多数东西方同行不一样的是,他开发出了长焦镜头在画面感与戏剧冲突中的别样功能。
这都从他前三部作品中体现出来了,虽然《就是溜溜的她》、《风儿踢踏踩》、《在那河边青青草》这几部早期影片通常被认为不太重要。长焦镜头的一个特征是浅景深,即轻微的运动可能导致失焦,侯孝贤慢慢形成了通过轻微变化焦距来引导观众注意画面上对故事有益的元素的特色。侯孝贤还会将多个故事焦点置于同一个镜头中的不同层,如《在那河边青青草》中的车站告别场景,后来又在《咖啡时光》中重演。
长焦镜头会令空间显得扁平,侯孝贤运用这一特征,创造出被大卫·波德维尔称为“晾衣绳”式的构图,即令数个演员形成与摄影机方向垂直的一行,这在《就是溜溜的她》、《风儿踢踏踩》中多次出现。于此类似的构图特征是,让若干演员的脸在画面的对角线方向上排列,如《就是溜溜的她》中多人回头、转身或前望,造成层叠化的各色表情,后来的《海上花》,《千禧曼波》中也有同样手法。
因为侯孝贤喜欢在一个镜头中传递大量信息,他多用全景镜头,在画面上,有时并不能分清谁是主要人物,谁只 是过客,甚至环境中的细节也被突出表现,如《就是溜溜的她》中动物园一场戏,角色在后景的大象反衬下,只在画面上占据了很小空间,《在那河边青青草》俯视四合院的一个镜头,画面上大片出现倾斜的屋顶,其上的瓦片与砖块十分醒目,画面中心蹲下的父子俩反而只占据很小的面积,但正是这些被特意放到主要位置的房屋格局传递出了日常生活的质感。
因为长焦镜头视野狭小,所以拍摄若干个运动中的人物时,从前景穿过的人很容易就挡住了后景的对象。这一特征被侯孝贤加以巧妙利用,他通过演员微妙的走位,适时而毫不唐突地挡住或揭示画面上的关键信息,《就是溜溜的她》中测量队和住户发生冲突的一场戏就是如此安排的。
侯孝贤被论及最多的风格,莫过于他的长镜头运用。158分钟的《悲情城市》全片只有222个镜头,也就是说,平均每个镜头时长约为43秒,有的镜头长达3分钟以上。不仅这部电影,他大部分作品都有类似一致的风格,如《恋恋风尘》平均每个镜头时长也有34秒。侯孝贤的长镜头无疑同他写实的电影观念密不可分。
可能是受到日本建筑中方块式造型的影响,侯孝贤爱在场面调度中利用这一点,《冬冬的假期》、《悲情城市》他多次强调建筑中的几何空间。另一大特征是,侯孝贤的构图中频繁使用画框中的画框,以将空间多重分割,《冬冬的假期》、《恋恋风尘》、《悲情城市》中都不鲜见。
侯孝贤不爱移动摄影机,往往是几分钟一动不动之后才有一个缓慢的横摇,甚至《悲情城市》绝少在一个镜头中出现机位变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