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学者呼吁国人在取名时使用中国传统的字号,以传承古老的姓氏文化。理由有两条:一是从历史来看,使用字、号古来有之,"姓"、"名"、"字"、"号"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字号可体现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中华民族的礼仪传统;二是从现实角度讲,恢复使用字号可以解决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所面临的越来越严重的重名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名,"姓"代表了个体所属的家族血统,"名"是父母长辈所取,寄托期望的同时又有个体识别的作用。古老的姓氏文化能够传承至今,至少说明了它的长久生命力。"姓"与"名"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字"与"号"的合理性。不管字号再怎么能够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它身上那个封建社会的烙印却无论如何都抹不掉。 中华文化既产生了璀璨的四大发明,也包含梳长辫、裹小脚的封建糟粕。字号应该归于哪一类?虽然字号产生的初衷是为了对"名"的内涵进行补充和延伸,但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发生、发展、衰亡的过程。被时代和历史淘汰了,就证明其不具备在现世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如果只是一味地宣扬传承传统文化而不加任何的区分与选择,那我们完全可以恢复私塾教育与科举考试、把现代白话文改回古代文言文、取缔一夫一妻制而代以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制、除了取名时加上"字"与"号",去世的时候还可以再添个"谥号"……这样的文化传承是进步还是倒退? 中国人多、重名的多,靠"字号"就能解决重名的问题吗?显然不能。暂且不说姓、名、字、号带来的记忆上的繁琐,它与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也不适应。如果人们对某些汉字产生偏好而导致重名现象的产生,那么人们也完全有可能对某些字号产生偏好而导致字号的相重,到时候就不单单是要解决两个或三个字的重名问题,而是要解决包括姓名字号在内的四层重复问题了。 中国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国家,现代化的脚步也越走越快。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讲求效率和简单,冗赘的"姓名+字号"模式显然不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与西方文字不同的汉语表意文字,其具有的组合、变化与韧性是任何一种其他文字都无法比拟的。看看那些网络上网虫们的网名吧,哪一个不是汉字带来的神奇呢? 笔者对姓氏文化没有什么研究,但却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姓名好比商品的标签,只是一个符号,自己的姓名是给别人叫的。正确看待姓名,立足社会现实向前看,任何事情都有解决的好办法,重名问题也一样。 |